必须尽快开展出让土地环评
棕地是遭受现实或潜在的有害、危险物污染而影响持续利用、区域振兴的土地资源。我国最近数十年飞速发展的城镇化,导致很多耗能高、污染大的钢铁厂、炼焦厂、农药厂、化工厂等从城市区域搬迁到郊区和农村,在这一搬迁的过程中,在各地留下了分布较为广泛、空间占用较多的城市棕地。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贤金。
棕地给城市带来环境风险,威胁人类健康
近年来,黄贤金与挪威、英国学者开展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的棕地污染类型多样,包括化学物质、重金属、污水排放等,导致了各类物质污染。同时,黄贤金表示,当前我国有约10万多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若10%~20%的左右搬迁,则可能产生的棕地面积将达到一两万平方公里,此外,工业固废占地、城镇生活垃圾占地等,也高达1000多平方公里。
黄贤金认为,棕地给拥挤的城市和人类健康带来极大风险。
“虽然一些地方已经主动开展棕地治理,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尤其是工业性大城市所面临的棕地治理仍然不够,而且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将有更多棕地需要治理。”黄贤金说。
开展中国城市棕地污染调查,加强规范管理
为此,黄贤金以及国外学者们在《Science》共同撰文呼吁关注中国城市棕地污染。他们建议,首先要开展城市棕地污染调查、评估,了解城市棕地现实或潜在棕地的分布、面积、污染物、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程度。将棕地治理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或相关区域详细规划,并要求规划实施单位提出棕地治理具体措施,并加强政府监管。其次要加强规范管理,强化污染者治理责任,并开展出让土地环境影响评估,以避免未经污染治理的棕地用于住房开发或农产品生产。同时创新棕地治理机制,结合排污权交易、土地出让等,引入市场机制,集聚治理资金,积极推进城市棕地治理。
“在棕地的调查、评估以及治理过程中还要保证信息的公开,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棕地污染导致的社会矛盾,引导公众关注与社会参与,而且还可以倒逼相关部门或企业加强棕地治理”,黄贤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