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文章查看

技术进入产业时代 5个迈不过去的坎?

刚刚结束的“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以“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的主题吸引了50多位嘉宾的思考和600多位参会代表的关注,大家从产业的视角全面审视环境技术的方向,认为要用技术的力量推动环境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用生态族群的理念重组技术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未来的环境技术需要通过产业应用接通地气。

面对技术的产业化时代,面对可能爆发的新历史机遇,我们的行业和企业要想站对风口,要想脱颖而出,要想成为行业领跑者,笔者认为必须要跨越5个坎,从而赢得未来。

1、顶层设计坎

三国时代初期,军阀混战,诸侯佣兵自重,刘备戎马多年,没有一块自己的地盘,后经水镜先生推荐,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在隆中有一次密谈,诸葛亮为他分析了天下大势,帮他对未来5-10年市场格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并指出了实现霸业的技术路线。刘备依计而行,获得成功。

环境产业在经历了“跑马圈地”的关系时代和“资金为王”的购并时代之后,现在正进入“技术拉动”的合作时代。要在这个复杂多变,且互联网有可能颠覆一切商业模式的今天,环境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环境产业未来5-10年的战略格局是什么,企业应如何站队,与竞争对手保持何种利益关系?E20环境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面向未来五年的环境产业战略地图(2014试行版)》,尝试描绘出中国环境产业内的水、气、固废修复的四大方阵以及270家领跑企业的产业特征和核心能力模型以及细分领域的发展趋势。读懂此地图,可帮助环境企业着手顶层设计,进行产业分析、制定战略规划,选择优秀合作主体,对接资本市场。

纵观当下成功的环境企业,无一不是看清了未来的产业格局,想好了自己的定位以及可能支撑自己发展十年、二十年的商业逻辑,然后不断坚持,不断创新,成为行业翘楚。比如桑德集团,以“三低技术”获得原始积累,开创BOT商业模式;以SMART技术打开未来有巨大红利的农村污水处理市场;以“垃圾环卫收储一体化”,打通垃圾产业链,控制资源“入口”的战略顶层设计,为桑德集团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空间。

2、技术合作坎   

中国经历30年的快速发展,GDP展全球第二,资金的充裕使得任何产业的发展不为“钱愁”,产业进入“技术拉动”时代。

6月12日,特斯垃首席执行官埃伦-马斯克宣布免费公开特斯拉的所有专利技术,让大家免费使用, 这一举措让业界震惊。他认为专利仅仅巩固了大公司的地位,肥了法律从业者,而对实际创新者而言,只是扼杀了进步。特斯拉的成功被业界归为互联网的成功,而他开放专利之举,也正体现了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分享”的精神。

现在的环境问题日益复杂,一两种技术已经不能解决环境的质量问题,推动产业的发展,要实现环境处理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需要更多的技术组合和综合技术的应用,一个机构、一个企业所掌握的技术不足以向污染宣战。所以桑德呼唤技术合作,国中水务呼唤技术合作。青岛天人的董事长曹曼在论坛上表示:单一的技术积累也已经相当成熟了,现在只需要技术的组合创新。

金科水务副总裁王同春在谈到膜技术时说: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膜使用国,也是生产国。膜产品不能互换成为膜技术进步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破解膜元件不能互换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同代的膜产品就像iphone手机一样不具有相同性,每一个膜供应商都有自己专有的设计系统、专利的设计,或是专利的膜元件,因此,即使是同一个供应商,不同代产品之间基本也不能互换。“金科水务力求做成膜行业的IBM,在膜滤系统、技术研究开发以及膜系统集成方面成为服务中国和全世界的一个平台。”他呼唤“国内外微滤和超滤行业,都需要搭建共同的膜技术操作平台。”

特斯拉在谈到电动汽车的发展时说:相信特斯拉、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以及整个世界都将受益于一个共同而快速发展对技术平台。

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同样需要一种开放、合作、兼容的心态,不能死守自己技术、专利和地盘不放,要把自己“放生”,把对手变合作伙伴,形成产业族群,环境专科医院,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创造增量市场,不然我们的产业和企业都无法跨越这个让“猪”都可以飞起来的时代。

3、产业链延伸坎

在红色经济时代,我们追求企业核心竞争力,靠规模、靠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产业链是被切断,只管制造,不管排放、不管环境污染,当我们获得极大的物质丰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成为无法摆脱的梦魇。在绿色经济时代,我们注重节能环保,但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劣币驱逐良币”成为潜规则。环境产业一直在红色和绿色中摇荡,利润薄,所以拼命压缩成本,争取政府补贴,与政府和供应商博弈,导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如何突破,找到蓝海,环境产业的产业链应当如何构建和设计,商业模式应当怎样创新?这是个坎。

在“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来自密西西比国际水务(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张大伟提出,连通三大产业将提高环保产业的收益率。

“大家经常在讨论法律、补贴、投资、工艺技术等等,很少人关注构建(涉及环保领域的)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链”。张大伟介绍了密西西比的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整个产业链有三层产业构成:第一个是初级产业,以污水净化所获利润作为投入资金,利用污泥、园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等为原料,采用压滤加干馏法生产生物碳。第二层产业是利用生物碳进行沙化土壤改良,进行花卉种植,发展有机农业。第三层产业链是利用改良土壤种植的作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沙棘饮料、化妆品原料等。

“上述产业链中,每一层产业的产品都是下一层产业的原料,而每一层产业链都比上层投资少、回本快、收益高。在张大伟看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带来多重效益。”
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家们已悄悄开始行动,北京的嘉博文,用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生产有机肥供不应求,裕川环境通过污泥提取工业用蛋白质,青岛天人环境通过多项垃圾的综合处理技术生产车用燃气和碳肥,在甘肃定西有机废弃物车用生物燃气工程中,他们利用市政污泥、厨余垃圾、中药渣、作物秸秆等为复合原料,实现年产800万m3天然气,年产2万吨有机肥, 1210万元/年的项目收益。

以上环境产业的产业链已经从单一的污染治理向清洁能源、农业、工业、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跨界发展,产业链的延伸,让企业的获利空间放大。所以能否实现资源化和产业链的延伸是现阶段环境企业竞争的重点,决定环境企业是否能够实现从“打猎时代”向“种地时代”的转型升级。

环境企业依托生态技术从绿色经济向循环经济和蓝色经济的跨域已经开始。

4、资源化的标准化坎

一个产业能否规模化,取决于这个产业能否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一但标准化就显示出无比的生命力,产业规模迅速放大,就业机会成倍增长,惠及社会民生。环境产业从无害化产业向资源化产业转型时,能否标准化是这个产业能否做大的又一个坎。

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警示红色经济的增长方式将不可持续,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这个出路的核心是利用生态化调整的技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变负资产为正资产的发展路径才可能解决增长的危机;2012年流行一本叫《蓝色经济》的书,指出人类要师法自然,利用串联的生态的法则和生态技术,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模式和产品,创造新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并推荐了100项改变未来商业模式的生态技术,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了未来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外国月亮圆起来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希望。当我们发现治理污染的废弃物可以资源化利用时,大家似乎找到了蓝海之城,争先进城,进去之后才发现很多资源化的产品很难形成产业,原因是不符合需求行业的标准。比如餐厨垃圾、污泥堆肥,废物中的有机物可利用价值很高,但是作为有机肥进入农业领域需符合农业部的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