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文章查看

关注!这五场专题研讨会聚焦湖南生态环境焦点、热点问题

11月4日至8日,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召开了“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2022年专家智库论坛”。论坛围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湖南生态环境焦点、热点问题,分别组织了美丽湖南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环境政策与规划等五场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上,专家们从自身研究领域与国内研究动态出发,结合湖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实际,就美丽湖南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方向、“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和污染治理技术重点攻关、长株潭城市群及传输通道城市大气联防联控、洞庭湖总磷污染防控对策等我省代表性问题献智献策。

美丽湖南建设专题研讨会

生态环境部研究员夏光在美丽湖南建设论坛提出以下建议:按“三大动力”思路完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提供了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驱动力,这些驱动力可以分为“推动力、拉动力、行动力”,完善生态环境政策就是要从完整地传递这三大动力来着手。

三大动力

推动力

是指以各种制度规范来推动各级党政领导者、企业家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其特点是限制性和强制性,具有底线要求的含义,又称为“从严从紧的管制政策”(俗称“大棒”)。

拉动力

是指对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给予正面激励,引导出现“谁环保谁受益,越环保越受益”的局面,其特点是引导性和自愿性等,又称为“绿色环保的激励政策”(俗称“胡萝卜”)。

行动力

是指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其特点是基础性和持久性,又称为“生态导向的社会政策”(俗称“群众路线”)。

水生态环境专题研讨会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陈杰在水环境论坛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政策和机制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政策和机制。

一是从制度建设入手,确保统筹“三水”治理目标的合理性。

二是从重大项目管理为抓手,确保统筹“三水”治理路径的可靠性。

三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确保统筹“三水”治理方法的科学性。

大气环境专题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在大气环境论坛提出:提升PM2.5、O3和碳排放监测的能力建设。

要以高时空分辨率的源排放清单为依托,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应该把源相关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对重要行业、关键地区和关键站点周边,要清楚关键源排放情况,对VOC排放不仅要准确估算总量,更要从生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潜力的角度推进活性VOC减排,对涉及NOx排放源要明确具体重点源及其减排潜力,这样才能支撑科学减排或应急调度。源排放工作相扎实,循序渐进,每年集中弄清或更新一类或几类关键源类型,必能越来越心中有数,防控决策的针对性也会越来越精准。

土壤与固废专题研讨会

图片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险废物管理技术部副主任何艺在土壤与固体废物论坛提出,湖南省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机制有待优化,无废城市建设、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推进还不够及时。随即提出以下建议:固体废物新污染物治理政策和机制、无废城市建设政策和机制。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1.加快推动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2.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3.成立湖南省危废鉴别专家委员会。

新污染物治理

加快制定发布湖南省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

无废城市建设

建议加大步伐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环境政策专题研讨会

图片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减污降碳协同研究部主任李丽平在环境政策论坛提出以下建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和机制。

出台《关于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的意见》或者《关于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意见》。

推动减污降碳融入环境、能源等相关政策的制修订及相关规划中。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度有机衔接。

科学制定《湖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并强化落地。

在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层面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试点,总结经验。

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能力建设和宣传。

专家们提出了按“三大动力”思路完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与引导促进减污降碳和双碳目标实现、加强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形成协同防治机制、加强PM2.5、O3和碳排放监测的能力建设、加强构建洞庭湖水生态监测网络及信息平台等多条具体实施建议,将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中心,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制定,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湖南建设贡献专家智慧和力量提供重要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