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文章查看

环境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环境服务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目前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在技术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技术层面,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付费问题。如何将大量的环境需求转化为有人付费的产业需求是环境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是环境服务的最大采购商,如果地方政府无法借助财政力量购买环境服务,那合同环境服务的开展必将受到严峻挑战。财政部鼓励支持地方财政在工程设备之外,直接采购环境服务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从长远看,环境税的征收将是地方环境产业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在国外,物业税则是地方环境采购的重要来源。
第二,服务标准问题。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宽,服务标准缺失现象愈发严重。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就无法衡量产业服务的价值,因此制定具体规范标准,量化服务前端后端的价值变化,再以此为基础计算支付价格,既有助于帮助甲方明确计费问题,又可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建议中央及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规范标准。
第三,技术集成问题。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市场性的环境服务公司致力于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发电厂等单一的厂站发展,在综合处理多种服务的经验上有很大的欠缺,缺乏应对综合性环境事务的能力。大部分公司均没有在综合服务市场上经过真正的磨练,集成能力亟待提高,这也是制约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技术难题之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两大问题:
首先,外部化问题。环境服务业直接面向环境效果,外部化,也就是鼓励有第三方提供环境服务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环保部的文件中亦强调了服务外部化,排污企业若一年内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则要求由第三方进行经营;同时,对于过于复杂的问题,也要求由第三方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服务的外部化提供了保障。
其次,法制化问题。环境产业是一个政策拉动型产业,政策的出台直接关乎其发展的方向。付费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财税政策的出台,作为激活环境服务业的关键,商业模式的发展更需要相关标准的发布。合同环境服务是环境责任主体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向一个专门提供环境服务的主体采购一个明确的环境服务并且以环境效果进行取费。如同BOT模式的出现开创了污水处理业发展的新天地一样,合同环境服务的出现也将成为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带来深远影响。因而建议环保部尽快出台合同环境服务的管理办法,就像2004年,当时的建设部出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一样,明确责任界定、监管方案及付费体系,规范合同类型、甲乙方关系、为经济合同提供法律的依据。